来源:人民日报
2025-11-28 09:17
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跨区域统筹布局、跨方式一体衔接,强化薄弱地区覆盖和通达保障。
——摘自“十五五”规划建议
万里长江,再起“飞虹”。
11月22日,随着最后一段巨型钢桁梁吊装到位,湖北燕矶长江大桥正式合龙。江水之上,大桥一跨过江,这座世界最大跨径四主缆悬索桥,让隔江相望的湖北省鄂州和黄冈两市连接起来。
不同于传统悬索桥的双主缆设计,两座“低矮”主塔间,悬垂有四条高低不同的主缆。它们如同四只强壮的手臂,将钢梁横挂在跨度达1860米的江面上。
与众不同的设计背后,是各种极限挑战。大桥毗邻鄂州花湖国际机场,要满足通航需求,上受航空限高影响,下受净空高度限制。大桥南岸主塔仅高184米,垂跨比达到千米级悬索桥中罕见的1∶15,远低于常规设计数值。这就使大桥看起来显得“矮壮”。
特殊结构之下,挑战随之而来。主塔“不够高”,又要“力气大”,体格就必须“健壮敦实”。主塔单根塔肢直径达8米,最大壁厚4米,倘若将其剖开,横截面超百平方米。
塔体越壮,混凝土浇筑方量越大,由此导致的温控开裂问题就十分突出。为此,我们团队引入自主研发的第三代一体化智能筑塔机,就像一个空中的“竖向移动工厂”,实现大桥主塔从辅助调位、自动布料到智能养护的“流水线”作业,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确保混凝土“零开裂”。
建成大桥,困难和挑战随时都有。团队秉承的“继承不守旧,创新有根基”的造桥理念,是攻坚克难的最大底气。
就拿智能筑塔机来说,2020年6月,初代智能筑塔机攀上深中通道深中大桥,开创超高混凝土桥塔智能化建造先河;2021年12月,二代智能筑塔机在龙潭过江通道投用,在初代基础上进一步“瘦身”,以更好适应不同塔柱;时隔一年,全新升级的三代筑塔机亮相燕矶长江大桥,结构的通用性由15%提升至75%,有效作业空间增加约45%。
从应对海洋环境,到追求极致品质,再到适应特异结构,国产筑塔机的三次蜕变,既是团队在极限条件下求变应变的有力见证,也成为中国桥梁智能建造水平稳步提升的生动缩影。
眼下,燕矶长江大桥稳稳屹立于江水之上,正式通车后,将与不远处的鄂州花湖国际机场形成高效的“空陆一体”物流枢纽,有效助力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展望“十五五”,作为一线建设者,我们将继续以自主创新为矛,攻克更多技术难题,助更多世界级大桥在中国大地上跨江越海,让“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加速实现。
(作者罗 航,为中交二航局燕矶长江大桥项目总工程师,记者韩鑫采访整理)
记者手记
创新要有闯劲、拼劲和韧劲
当燕矶长江大桥的桥体越过江面,这一横跨天堑的钢铁脊梁,继续谱写中国桥梁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精神的新篇章。
创新精神是团队的最大底气。塔壁越厚,强度越高,施工开裂风险越大。面对挑战,团队秉持“继承不守旧,创新有根基”的造桥理念,做了240组对照试验,最终研发出适用于不同塔高对应季节气温的防裂混凝土配比和养护方法。建成后,燕矶长江大桥将成为世界首座不同垂度四主缆体系悬索桥。
时代不同、使命各异,但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核从未改变。回望长江大桥建设历程,南京长江大桥用国产钢材、创新工艺筑起“争气桥”;江阴长江大桥竣工,打破“中国人不能建大跨径桥梁”的固有认知;今年9月,常泰长江大桥通车,一举刷新多项世界纪录……正是这股闯劲、拼劲和韧劲,激励中国桥梁建设者在自主创新中将一次次“不可能”变成“可能”,创造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工程奇迹。
守正创新永无止境。新时代一线建造者接续奋斗,中国大地上必将涌起更多“飞虹”,跨越高山大川、连通城镇村庄,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延伸阅读
造桥“神器”有哪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座座中国桥跨江越海的背后,离不开我国自主研发的各类桥梁施工装备。
造桥“神器”不只是智能筑塔机,看基础施工,全球最大打桩船“二航长青”搭载5000吨级主油缸,在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实现厘米级深海精准打桩;看塔柱成型,由中交二航局联合中联重科研制的R20000—720型塔式起重机,在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建设中,将巨型索塔节段稳稳吊起400米;看桥面吊装,全球最大2000吨级桥面吊机在常泰长江大桥完成1546吨钢桁梁高精度吊装……
如今,从桩基桥墩到塔柱桥面,从江河湖海到高山峡谷,在桥梁建造领域,我国已形成从核心部件到智能装备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推动中国桥梁建造从“机械替代”迈向“数字智造”,不断引领全球桥梁技术发展。
未来,桥梁装备将加快迈向智能化、集成化、绿色化,助推更多桥梁飞越天堑、畅达交通。
(记者韩鑫整理)
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
QQ

点击浏览器下方“
”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违规探险被追偿救援费用,“惩戒”一词应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