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账本里的民生温度

  作者:梁 瑜

  “民生”二字,重若千钧。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国家财政的民生导向更加鲜明,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规模近100万亿元,资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

  过上美好生活,是人们的共同期盼,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翻看“十四五”国家账本,“数”里行间可见政策力度、尽显民生温度。

  一是织牢织密“保障网”。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超过10.7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13.27亿人,这一组扎实的数据,为千家万户托起了稳稳的幸福。二是调准发展“天平码”。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由2021年的1.9万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2.7万亿元,财政资金在持续流动中不断平衡发展差距。三是拓宽公共服务“滴灌渠”。约1300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现相关教育经费可携带,医疗方面累计安排资金超过800亿元,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四是打造“幸福圈”。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近5万家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开放,民生服务愈加丰富可及。

  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发展赋予的底气与能力。论实力,我国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稳居前列,为民生改善奠定物质基础;看条件,我国民生政策具有连续性、稳定性,也兼具前瞻性、灵活性,能够因时因势拿出储备工具和增量政策,确保民生保障不掉线。

  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仍需巩固,人民群众生活中还存在不少急难愁盼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大量老旧社区亟待维护改造。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养老护理人员缺口较大,养老服务供给仍需加强。

  民生需求是最真实、最迫切的市场信号。人口老龄化催生银发经济,环保意识拉动绿色消费,健康理念引领大健康产业发展……无数民生领域蕴藏着巨大的产业机遇。解决好民生问题,不仅能直接提升百姓生活质量,更有助于扩大内需、提升人力资本、促进产业升级,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只有尽力减少居民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释放消费潜能,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宏观政策更加重视民生导向,是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谋划长远发展的主动选择。《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陆续出台,持续释放民生红利。近期出炉的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区、市)上半年财政支出中,民生领域支出普遍占到总支出的七成以上。以真金白银“投资于人”,着力解决千家万户的紧要事、迫切事,不仅直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将进一步激发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需要。(梁 瑜)

[ 责任编辑:金凌冰 ]
您此时的心情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