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网
2025-10-13 10:22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对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让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离不开每一寸耕地的产能突破。
10月11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在安徽省广德市誓节镇开展水稻大面积提产增效“整县制推进”的“7个万亩片+9个千亩方+2个特色百亩方”核心示范区迎来了大面积收割。6台联合收割机驰骋在滚滚稻浪中,绘出喜人的丰收画卷。
经专家组实割测产,红应村千亩示范方引进的籼粳杂交稻新品种,配套采用水稻“条播壮秧定苗机插”全域全要素技术集成模式,单产达720公斤/亩,比上年增产140公斤/亩,增幅达24%。按照籼稻收购最低价1.28元/斤计算,每亩净收益增加358.4元。
专家组在红应村千亩示范方实割测产(光明网记者肖春芳/摄)
2025年以来,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国内高校和科研部门,充分发挥科技人才集聚的优势,在全国五大水稻主产区12个县开展“整县制推进”工作。针对长江中下游稻区、西南稻区、华南双季稻区、东北稻区等区域特征,研究制定相关技术模式,把“一县一策”“一地一案”从纸面落到田间。
安徽省广德市誓节镇红应村千亩示范方(光明网记者肖春芳/摄)
安徽省广德市是12个先行县的典型代表,针对当地水稻生产实际问题,水稻所优先选择嘉禾优175、华浙优210等8个丰产优质品种,打造“7个万亩片+9个千亩方+2个特色百亩方”核心示范区。同时在全国12个先行试点县加强技术模式的集成创新和实践验证,形成水稻“条播壮秧定苗机插”全域全要素技术集成模式,即“1种2核4配套”,包括2个核心技术(即精准条播育秧、带蘖壮秧机插)和4个配套技术(即厚沃耕层构建、灌排设施配套、精量增效施肥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控),为全国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和提质增效提供可鉴可用方案。
同时,加强协同攻关,有效激发地方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农户的创新动能,构建了“多方协作、条件保障、集成创新、利益共享”的四位一体协同机制,通过田间实操培训、高产竞赛等,技术到位率显著提升。
经过一年攻坚,全国12个试点县万亩示范方全部提产10%以上,实现节本增效超100元/亩的目标。江苏宿迁十万亩优质稻亩产超650公斤,广西灌阳县通过病虫草综合防控减少农药使用15%。目前,区域化技术模式已具备复制推广条件,为实现全国水稻产能提升50亿斤的总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光明网记者宋雅娟、肖春芳)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景区禁止游客捡枫叶,不妨说得更清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