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档票房冠军《南京照相馆》正走向国际市场。上海市欧美同学会顾问、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陆建非关注到《南京照相馆》英译片名为“Dead to Rights”,从字面上看,这与中文原片名毫不相干,既没“南京”也没“照相馆”。
为什么放弃直译为“Nanjing Photo Studio”呢?陆建非教授认为,dead 和 rights 首先想到的是“死”,还有“权力/权利”。这两个英语单词在此都是特殊用法:dead 在片名中作强化性副词用,强调“完全地、彻底地、绝对地、毫无疑问地”。陆建非分析称,“to rights”则是一个比较古老的英语短语,主要表示“以正确的方式”或“井井有条”的状态。而从司法和犯罪领域的专业视角去理解Dead to Rights,它通常以catch/have somebody dead to rights的搭配形式出现,意思则相当于“铁证如山,证据确凿”。
在电影《南京照相馆》中,日军屠城的证据都被照片清晰记录了,可谓铁证如山。显然,英译片名Dead to Rights就呼应了影片中的照片及其底片证据。陆建非补充解释,实际上,要表达“铁证如山”,英语里还有一个更常见的表达,即red-handed。其字面意思很形象,即“双手沾满鲜血的”,引申为“证据确凿,当场抓住”。
陆建非还特别注意到英译片名具有双关意义的构词手法,同样暗藏玄机。dead一词让人想起南京大屠杀造成的30万民众死亡;rights则暗指human rights(人权),因为日军屠城是对基本人权生存权的践踏。“同时,它还可指向ethical rights(道德权利),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将日军屠杀罪证公之于众,背后的驱动力就是道义和良知。”
国际媒体则认为“Dead to Rights”比直译更具冲击力,有效传递了影片的警示意义。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选片人更称,其“片名本身就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犀利反击”。还有英语媒体指出,相比更常见的“red-handed”,“Dead to Rights”虽小众但更有历史厚重感,其法律术语的属性强化了证据的权威性。
陆建非教授认为,这一翻译可被视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除了功能对等、语义契合之外,情感象征性尤为突出,该译名被赋予“向死而生”的隐喻:既指遇难者的牺牲(dead),也暗示幸存者坚守正义(rights)的意志,传递“矢志不渝的情绪”,比直译更富有精神厚度,且在跨文化传播效率上更具穿透力,体现“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的精心设计。(解放日报、图源新华社)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
”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