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突破十万亿元!海洋经济动能澎湃

2025-06-09 09:47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华社北京6月8日电 6月8日是第17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8个全国海洋宣传日。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

  今年以来,海洋经济呈现向新向好发展态势,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海洋产业发展稳中向好,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涌动的蓝色新动能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蓝色产业”纷纷崛起

  在海南岛西南角,从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龙栖湾海岸启航,深入大海约8海里,便可抵达龙栖湾普盛海洋牧场。这片牧场总规划海域面积达350公顷,不仅配备了4个智能养殖旅游平台和50个智能养殖网箱,还建设了水产品加工厂和海洋养殖科研中心等陆域设施。

  “平台的目标是可渔、可娱。”海南普盛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才喜表示,目前正在持续推进海洋牧场二期建设。届时,不仅养殖规模和平台面积将进一步扩大,还将开放海上住宿、餐饮、垂钓等休闲渔业功能,打造乐东“海域+陆域”全域型智慧海洋牧场新产业,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成型起势。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8%。

  不久前,渤海亿吨级油田垦利10-2油田开发项目(一期)最后一个平台组块完成出货装船,赴渤海南部海域进入海上安装和联调。“最后的‘积木’顺利起运。”油田开发项目建造经理王楠说,项目3座海上平台陆地建造工作全面收官。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多维向好,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不断取得新突破。

  在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的实验室中,研究人员正加速推进相关海洋药物的研究项目,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BG136已启动临床二期试验。

  中国工程院院士、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管华诗说,当地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团队开展研究,深度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以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目标,正着力形成全链条高水平科学研究体系。

  持续打造科技新高地

  8日,自然资源部联合海南省政府在海口市举办2025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场活动,引导各方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作为配套活动之一,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近日抵达海口,开展公众开放日等活动。

  “雪龙2”号于2024年11月1日从广州出发,历时208天,总航程4万余海里,创下中国极地考察史上单船执行任务最长时间纪录。这次考察进一步推动了极地领域科研和后勤保障的国际合作,探索了开展国际化、跨季节、跨学科综合调查的新途径,为我国参与南极海洋生态保护与国际治理提供了科学支撑。

  向海向新,借助科技创新,让蓝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北部湾畔,天高云阔,80多台风机矗立在碧海蓝天之间。伴随叶片徐徐转动,阵阵海风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清洁电能,点亮万家灯火。去年12月,广西首个海上风电项目——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A场址工程正式全容量并网发电。

  广西广投北部湾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运维管理人员谢海龙说,项目通过系统采集、分析、预警、辅助决策等,显著提高巡检效率,推动海上风电运维模式向无人化、智能化转变。

  科技赋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向好。一季度,我国新承接海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57.1%、114.3%、24.2%。

  仔细查看“通浚”轮建造图纸、与工程师探讨设备安装细节……最近一段时间,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蔡建军每天都守在江苏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里。这艘超大型自航耙吸挖泥船进入建造关键阶段,将于2025年8月正式下水。

  作为我国自主设计研发的高端海洋装备,“通浚”轮载泥量巨大,达到38000立方米舱容,相当于15个标准游泳池的容量。蔡建军说,“通浚”轮配备国内先进智能疏浚系统,成功攻克挖泥船操作员“看不见”水下土质的难题,实现自主寻优、一键疏浚、水下可视化等。

  多点开花协同深耕

  记者采访了解到,各地坚持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抓好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省。

  海南提出,将积极发展深海科技、海洋智能装备制造、深远海养殖等新兴海洋产业,争取用10年时间再造一个“海上海南”。

  海南省海洋厅厅长李东屿表示,海南具有全国独特的深海资源禀赋,有优势和条件通过谋划一系列重大深海、深地、深空对海应用场景项目,实现“以资源换市场”;深海创新发展要素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和澄迈油服基地集聚,有基础和条件实现“以市场换技术”。

  多地也在出台系列政策,推动海洋经济多点开花——

  优化规划布局。青岛市出台《青岛市2035海洋发展远景规划》,提出打造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区、海洋产业发展先导区、海洋高端人才引领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海洋命运共同体试验区以及世界一流的国际航运中心等“五区一中心”的战略布局。

  攻关重点任务。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陈勇说,天津市近期通过了海水淡化方面的文件,明确了未来在核心技术攻关、国产化替代、国际市场拓展等方面的重点任务。

  推动产业升级。“我们将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海工装备、海洋渔业、海洋新能源等海洋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蓝伟明介绍,广西将以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为重要载体,加快引入一批重点项目落地,为海洋强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乘风起,共潮生。海洋经济这艘巨轮正破浪前行。

[责任编辑: 金昱希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12
10日中午12时40分,该基地剖腹诞生了第一头克隆牦牛,体重33.5公斤。这头新出生的克隆牛犊个头比正常新生牛犊较大,全身通黑,能够正常行走,目前身体状况良好。
12
入夏以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旅游市场持续火热。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7月8日,游客在恩施土家女儿城景区体验民族服饰。
12
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宣恩县城是一座“景城一体·主客共享”的国家4A级景区,穿城而过的贡水河两岸夜景远近闻名。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宣恩县城是一座“景城一体·主客共享”的国家4A级景区,穿城而过的贡水河两岸夜景远近闻名。
11
青岛老龙湾海域,船艇列队参加海上巡游活动(7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青岛小麦岛附近海域,市民和游客乘坐帆船参加海上巡游活动(7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
11
近日,沈阳迎来持续高温天气。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7月10日,在沈阳中街,游人从冷饮宣传海报前经过。近日,沈阳迎来持续高温天气。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11
7月9日,在北京航天城,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中)、宋令东(右)、王浩泽在记者见面会上敬礼致意。新华社记者 厉彦辰 摄  作为我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90后”航天员,宋令东感慨:“打开舱门那一刻,就是圆梦时刻。
10
7月9日,救援人员在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福宝镇西河街附近转移受灾群众。受强降雨影响,四川省泸州市部分地区受灾,当地迅速开展救援行动。受强降雨影响,四川省泸州市部分地区受灾,当地迅速开展救援行动。
10
这是7月9日在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展区拍摄的国内首辆超导电动高速磁浮样车。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pagebreak  这是7月9日在国家铁道试验中心展区拍摄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
10
7月8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的《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展览分为八个部分,展出1525张照片、3237件文物,全面回顾抗战烽火、峥嵘岁月。
09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