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亲”现象背后,年轻人反感的究竟是什么?

2024-02-06 08:37来源: 半月谈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4年第2期内容

  “一旦涉及成绩怎么样、工资有多少,买没买房、有没有对象,感觉天就聊死了”“年轻人需要指点,但不是一年到头见不了几面的亲戚指指点点”……又是一年年关将至,回老家走亲戚,已经成了让不少年轻人压力倍增的事情。

  疏于与非直系亲属发生过多交往,这一现象被部分学者称为“断亲”。新生代年轻人真的“断亲”了吗?断的是“真亲情”还是“伪善意”?从重构亲缘关系、重塑情感纽带到提供成长支撑,读懂年轻人“断亲”背后的深意,才能促成他们“出走”后的“回归”。

  拒绝成为长辈攀比的谈资

  2024年,有关年轻人“断亲”的话题还在继续。似乎当代年轻群体已不再重视“血缘关系”,甚至有网友开始担心传统亲缘关系的维系已经面临瓦解的危机。“没有共同话题,相处起来很尴尬”“一些亲戚毫无边界感,什么都想问,什么都想管”“拒绝成为长辈攀比的谈资”……这些留言透露出年轻人选择“断亲”较为集中的原因。

“断亲”现象背后,年轻人反感的究竟是什么?

  由于生长环境、接触的事物不一样,如今的年轻人与老一辈家庭成员之间,思维处事方式已有了很大不同。在你看来没什么的,其实会深深刺痛我;你觉得很重要的,在我看来其实很没意思。“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话不投机半句多”,尤其是关系没那么亲近的,也就没必要忍了。

  “我父母那一代,小时候和亲戚一起在村里,隔三岔五见面串门。但我没见过上一代亲戚多少面,和我这一代的人也都五湖四海的,又能有多少亲情?”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王伊灵说。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胡小武开展的问卷调查进一步证明,“本来就不熟”很可能成为年轻人选择“断亲”的前提。调查结果显示,18岁以下群组里,“和家里如果没有事情几乎没有联系”的比例高达63.1%,26岁~30岁的90后年轻人大多数只是“偶尔与亲戚有联系”。

  与此同时,Z世代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高度依赖互联网,围绕互联网构建其生活方式,长辈所坚持的传统亲缘关系、情感纽带、社会支撑体系,在当代年轻人看来未必不可替代。

  读懂年轻人反感的究竟是什么

  所以,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六亲不认”了吗?这个“帽子”可不能轻易扣。正如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所说,所谓“断亲”的根源是社会转型,是基于现代契约精神的交往规则,与传统宗族伦理基础上建立的亲缘关系之间的碰撞。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5.22%,而2000年中国城镇化率为36.22%。这意味着,22年间超3亿人从农村搬进了城镇,大量人离开了世代生活的农村开始各奔东西,传统的家庭结构逐渐被打散,年轻人不再像父辈那样生活在同一村落或社区。

  在城里长大的年轻人,回到乡村去“逛一逛”,感觉不适应而保持距离,被社会理解成了“断亲”。也不是真断了,伯伯还是伯伯、婶婶还是婶婶,只是不轻易承认在这种亲属关系中的权威,以及在此基础上必须承担的伦理责任。

  不可否认,当代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自己都顾不过来,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与七大姑八大姨们深入交流。同时,年轻人对社交生活的边界感更为敏感,传统的走亲戚、聊家常成为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并不愉悦的社交体验。

  “明明没见过几次面,没聊过几次天,一上来就要你把个人隐私全都交代清楚”“表面上关心,实际上拿自己的孩子和你疯狂作对比,各种PUA你”“你一直成功还好,一次失败,你的亲戚就会扎堆涌过来看你笑话”“说是帮助,实际上把姿态搞得像施舍,日后不论你做什么都会提及那一次小小帮助,你不感激到位就会被说成白眼狼”……网友们认为,但凡有这些行为的亲戚,都可纳入“没必要往来”的行列。

  也就是说,反感的不是亲缘关系本身,而是伪装的善意。反感的是以“为了你好”为名义颐指气使,说刻薄的话、行凉薄的事。很多事情,本就是尽人事听天命,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亲戚们又何苦还要“围观看戏”“往伤口上撒盐”?

“断亲”现象背后,年轻人反感的究竟是什么?

  正如胡小武在研究中指出,因拆迁、借贷、财产继承、家庭攀比等造成的心态失衡,让亲缘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超越“利益链接”的比重。尤其是亲戚相互之间的攀比,磨灭了亲情。对方过得好自己不高兴,自己过得好对方不高兴,彼此之间多了一些薄情寡义,孩子也变成相互攀比的工具,看着长辈们之间的“明争暗斗”“演来演去”,年轻人只会更抗拒走亲访友。

  期待“出走”后的“回归”

  “父辈们花费时间、精力、财力维护的亲缘关系,年轻人却并不看重。”对于这样的论断,显然是一种误读。实际上,当代年轻人无比渴望真正的亲缘关系和家族凝聚力,可以成为他们漂泊中的浮舟、受伤后的港湾。

  “疫情暴发之初,知道爸爸感染了,我又困在海外回不来,在视频里一直哭。是叔叔婶婶一直照顾着我爸妈,到处托关系帮我订到机票,之后也是分散在不同地方的亲戚,以各种方式守护我回家。危难时刻显真情,有家人罩着的安心和感动,我永远不会忘记。”和谐的亲属关系,对缓解年轻人“孤军奋战”的心理状态和现实处境至关重要。

  王德峰认为,正如家族企业发展要适应市场竞争的规则进行调整一样,延续家族命脉也需要适应年轻人的需求而调整。长辈要认识到社会的变革和转型,不能用原来那套传统价值观念来评价现在的年轻人。

  改变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亲戚的“不在场”,让家庭亲缘关系成为“释压舱”,真正的亲情,是包容、体谅、温柔以待。和谐的亲属关系,是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

  “青春浙江”向近万名90后、00后发布《关于年轻人“断亲”现象》的调查结果显示,49.2%的年轻人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会找亲戚帮忙。从另一个侧面来分析,足见年轻人渴望从亲缘关系中得到“有效沟通”和“有益帮助”。

  尤其值得长辈亲戚反思的是,对于年轻人本身已感到压力山大的事情,比如就业、婚恋等,不要“单刀直入”的关心、“居高临下”的评价,而是先从看似无意义的闲聊,从年轻人感兴趣的话题开始,“融入”而不是“介入”年轻人的生活。让“过来人”的教训和建议,走得慢一些、温和一点。

  “年轻人不会一直是一个孤岛式的个体。我们总要重新回到自己的亲属网络中,去更好地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正如网友所说,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亲情永不消逝,它只会在人生的某个时期以一种新的姿态和方式重新构建。

  从“断亲”到“认亲”,从“出走半生”到“回归家庭”,或许只有经历足够多的跌倒和爬起,与长辈们在人生轨迹上隔空重合,才能让年轻人不再反感,而是以更成熟的思维理解关爱的力量,发现亲缘关系中蕴含的真正价值。

  作者:俞菀 秦宇杭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10月23日22时3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4
车辆准备通过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边检站(10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来自珠海边检总站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以来,截至今年10月22日,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往来粤港澳三地的旅客数量已超过9334万人次,车辆累计超过1942万辆次。
23
当日,空中客车公司在中国也是亚洲的第二条A320系列飞机总装线在天津投产。据悉,空客二线项目总占地约30万平方米,包括总装厂房、喷漆机库、最终装配及工作组机库等13个单体建筑。
23
10月22日,湖北省武汉市的东湖风景区在夕阳和晚霞的映衬下,壮美如画。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摄  10月22日,湖北省武汉市的东湖风景区在夕阳和晚霞的映衬下,壮美如画。新华社记者 沈虹冰 摄  10月22日,湖北省武汉市的东湖风景区在夕阳和晚霞的映衬下,壮美如画。
23
金秋时节,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世纪田园粮食功能区的3000多亩水稻迎来丰收,金黄的稻田、飞驰而过的高铁列车和远处的城市天际线构成了独特的城市田园画卷。金秋时节,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世纪田园粮食功能区的3000多亩水稻迎来丰收,金黄的稻田、飞驰而过的高铁列车和远处的城市天际线构成了独特的城市田园画卷。
22
时下,新疆和田地区的胡杨迎来最佳观赏期,成片换妆的胡杨林与水天相映,共绘金秋美景。时下,新疆和田地区的胡杨迎来最佳观赏期,成片换妆的胡杨林与水天相映,共绘金秋美景。
22
10月21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的棉田中,棉农在固定棉花包。金秋十月,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187万亩棉田迎来采收高峰,雪白的棉海一眼望不到头。金秋十月,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187万亩棉田迎来采收高峰,雪白的棉海一眼望不到头。
22
在太原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继能源站,工作人员检查、记录设备运行情况(10月19日摄)。为应对冷空气影响,山西省太原市于10月19日提前启动供热工作,并通过加强巡检、24小时监控等措施,保障群众温暖舒适过冬。
21
10月20日,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检修人员在古泉换流站进行检修作业。10月17日至10月23日,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受端站——安徽宣城古泉换流站迎来年度停电检修。
21
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龙羊峡库区地处黄河上游,依托库区丰富的冷水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当地发展起小银鱼特色渔业。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龙羊峡库区地处黄河上游,依托库区丰富的冷水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当地发展起小银鱼特色渔业。
21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