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在陕西建成

2022-04-17 10:39来源: 新华社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什么是考古?考古怎么干?考古有何用?在刚刚落成的陕西考古博物馆,这些问题通过考古发展历程的梳理、精品文物的展陈及保护技术的展示,会一一得到解答。

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在陕西建成

  这是刚刚落成的陕西考古博物馆(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陕西考古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设计,是依托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历年来田野考古工作实践和文物保护科技研究成果,以考古学的学科发展为主线,展示考古工作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等的专题博物馆。

  博物馆室内展陈面积5800平方米,室外展陈区域10000平方米,共展出文物4218组5215件。该馆常设展览以“考古圣地 华章陕西”为主题,分为“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个篇章。室外有田野考古主题展示区、陶瓷石刻文物展示区等。

  博物馆中,有多件以全新理念和先进技术进行保护修复的展品,如通过浇灌石膏液体获得完整形态的周代木俑、历经千年真颜仍驻的唐代牵驼俑,还有整体“打包”后完整搬进博物馆的西周时期车马坑和元代壁画墓。此外,还不乏石峁遗址的石雕与玉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汉文帝霸陵陵区的陶俑、将首次与公众见面的颜真卿书丹《罗婉顺墓志》等许多珍贵文物。

首座考古学科专题博物馆在陕西建成

  这是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展出的元代壁画墓(局部)(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陕西考古博物馆还建有考古研究中心、科技保护中心、综合管理中心和公众考古中心,从发掘到保护、研究、阐释、展示、传播,全链条展示考古学科的魅力。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陕西考古博物馆馆长孙周勇说,博物馆以考古学的学科发展为主线,将文物与出土背景结合、以考古的视角解读遗址,不仅勾勒出考古的发展脉络,而且使公众走进考古、了解考古,与社会共享遗产保护成果。

  记者:杨一苗、李一博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4月11日0时4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七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七号主要用于开展多频段、高速率卫星通信技术验证。
11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摄影技术的提升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全民摄影热情持续高涨。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摄影技术的提升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全民摄影热情持续高涨。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摄影技术的提升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全民摄影热情持续高涨。
11
当日,以“花期乡遇·游购平谷”为主题的第二十七届北京平谷国际桃花节在北京市平谷区开幕。当日,以“花期乡遇·游购平谷”为主题的第二十七届北京平谷国际桃花节在北京市平谷区开幕。
11
当日,赴缅甸开展地震救援的中国救援队、由中国军队参与组派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和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完成国际救援任务,乘坐4架中国空军运-20飞机从内比都抵达北京。当日,赴缅甸开展地震救援的中国救援队、由中国军队参与组派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和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完成国际救援任务,乘坐4架中国空军运-20飞机从内比都抵达北京。
10
春日里,各地春耕春管工作有序进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农忙景象。春日里,各地春耕春管工作有序进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农忙景象。春日里,各地春耕春管工作有序进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农忙景象。
10
近年来,有“雪域江南”美称的西藏林芝,在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中,通过“赏花+民宿”“赏花+文创”等复合经营模式,走出一条把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特色发展之路。据林芝市文旅局介绍,2025年4月4日至4月6日期间,林芝市累计接待游客20.86万人次,同比增长20.58%;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37.62%。
10
4月9日上午,赴缅甸开展地震救援的中国救援队、由中国军队参与组派的中国国际救援队和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完成国际救援任务,乘坐4架中国空军运-20飞机从内比都启程回国。
09
当日,“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主要任务。
09
根据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调度,4月8日起,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按日均出库流量10000立方米每秒控制,实施保春灌补水调度。
09
这是4月7日在日本大阪拍摄的世博会中国馆外观。新华社记者 杨光 摄  新华社大阪4月7日电(记者杨光)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将于4月13日开园,记者7日在现场看到,中国馆展陈已基本准备就绪。
08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