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隰县瓦窑坡东周墓特别葬俗  或反映晋国边地文化复杂性

2022-04-12 08:41来源: 山西日报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山西日报记者孟苗报道  4月1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公布了隰县瓦窑坡M25、M26两座东周墓的考古发掘资料。该资料称,从这两座墓葬形制、葬式葬具与出土的随葬品分析,M25墓具有典型的晋文化特征;M26墓为二次葬,以往在春秋时期的晋文化墓葬中极为少见,或许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晋国边地文化来源及人群构成的相对复杂。

  隰县瓦窑坡墓地位于临汾市隰县县城西北部3公里的黄土塬上。2005年因为盗掘严重,临汾市文物局与隰县文物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现东周时期墓葬17座。其中有11座墓葬出土青铜器。2013年以来,隰县文物旅游局委托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墓地出土青铜器进行修复。在修复过程中,特别引人关注的是M25、M26两座东周墓,专家们发现这两座墓的墓葬形制、葬式葬具与随葬品可谓别具一格,具有典型的晋文化特征。

  瓦窑坡墓地中M25墓葬虽然被盗严重,但出土的随葬器物共有27件。计有铜甗鬲部1件、铜戈6件、铜矛头1件、铜贝币1件、铜片1件、铜饰1件、玉芯3件、玉片1件,以及残石磬、马衔、马镳、车辖、贝币、骨饰等,这些器物对于认识该墓的年代很有帮助。其中2件个体较大的戈,由戈与矛头对应组成联装戟,这种戈援部有明显凸脊并与矛头组成联装戟的例子,侯马上马墓地M13墓和淅川下寺M2、M8等墓葬中都有发现,年代应该在春秋中期偏晚阶段。该墓中还发现有3件虎斑纹戈,与井中伟先生划分的东周乙类Ba型Ⅱ、Ⅲ式戈接近,年代相当于春秋中、晚期。以往虎斑纹戈多见于楚文化区,战国时期在巴蜀地区也很常见。M25墓葬中出土的矮体车軎,器身有粟点衬地的疏朗蟠蛇纹,与此风格极为接近的车軎,流行于春秋中期偏晚的墓葬中,如临猗程村M1022、M1024、M1056等墓葬中都有发现。专家称,通过历年考古发掘资料,综合推断M25墓的年代相当于春秋晚期偏早阶段应是可信的。

  瓦窑坡墓地中的M26墓葬为二次葬,未见有葬具,人骨保存极差,仅见盆骨与肢骨,叠压堆放于墓室中部,葬式、头向不详。出土随葬器物只有铜鼎、陶罐各1 件,放置于墓室的东南部,与人骨相距约0.3米。这种葬俗以往在三晋东周墓中非常少见,其中出土的铜鼎周身光素、足部细瘦,特征相近的鼎,在临猗程村墓地M0020等墓葬有发现。细瘦修长的鼎足,是春秋中期偏晚阶段器物的特征,该墓的年代大致相当于春秋中期偏晚阶段。

 

[责任编辑: ]
阅读剩余全文(
为你推荐
27
10月26日,从金边飞来的柬埔寨国家航空的客机抵达福州长乐国际机场时举行过“水门”仪式。该航线将柬埔寨金边、中国福州以及日本东京紧密相连,对于促进三国经贸文化交流合作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27
这是10月24日在京港澳高速耒宜改扩建工程宜章段施工现场拍摄的宜章北枢纽互通(无人机照片)。近日,京港澳高速耒宜改扩建工程宜章段右幅主线建设进入冲刺阶段,中建五局施工人员正抓紧铺沥青,为12月底如期拉通奠定基础。
25
10月24日,由中铁十四局和铁建重工集团联合打造的“龙岗二号”盾构机在湖南长沙下线。这台盾构机整机长约117米,总重量约3600吨,开挖直径14.31米,将应用于深汕高铁龙岗隧道建设。
25
深秋时节,各地秋色斑斓,美如画卷。
25
10月23日22时3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4
载入更多资讯
返回
返回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