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三农”问题专家、经济学家吴象2021年5月18日上午在北京逝世。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他长期不遗余力地推进中国农村改革。
吴象的子女在发给财新记者的信息中说,“意料中的事还是来了,我们的父亲因综合性衰竭症,于今天上午11点57分离开了我们,享年100岁。”“他走时非常安详。”
吴象,安徽休宁人,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新华社、《人民日报》记者和编辑。1948年奉调筹备山西日报,后任《山西日报》总编辑。在调任安徽省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后,广泛调研,目睹部分农民不得温饱,甚至外出讨饭,他态度鲜明地支持家庭承包制。后来,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室务委员、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任上,他参与制定了多项有关农村改革的政策。
资料图:吴象(左二)与杜润生一起考察乡镇企业。
曾发表署名文章《阳关道与独木桥》
在农村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很多争论的时刻,1980年11月15日,吴象在人民日报发表长篇署名文章《阳关道与独木桥》。
1980年,中共中央就农业责任制问题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会上对如何看待包产到户发生激烈争论。吴象以《阳关道与独木桥》为题写了文章,在《人民日报》上整版刊登。
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且后来也给吴象带来很高的荣誉。因这篇文章,吴象获得了1984年首届孙冶方经济学奖。
会议在经过激烈的争论之后,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会议纪要,即1980年75号文件。文件的最大成果是对包产到户的性质作出了新的解释,认为它“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75号文件发放到全国,对指导中国农村改革起了重要作用。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点击右上角QQ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